理论法
第一讲 方法论
一、主观题答题步骤
好多考生常常询问论述题的答题方式,因为大多考生面对论述题,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不知道怎么说,也不知道从何说起。大家就希望有一种答论述题的模板可供套用。需求决定供给,于是坊间就产生了多种关于论述题的书籍,总结出了多个模板。事实上文无定法,只要腹中有料,对论述题自能一挥而就,所以掌握基础知识,掌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,才是备考论述题的关健。但是,对于基础理论掌握得不那么扎实的考生,掌握一些答论述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必要的。论述题其实就是要考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写一篇微型(一般要求 500 字以上)论文。答此类题目的步骤如下:
 
第一步:概括材料,提出观点,说明自己的观点是什么。
概括材料,可用如下话语:
(1)材料揭示了……
(2)材料说明了……
(3)材料中的观点是……
(4)材料中某某行为……
 
第二步:解释概念或者提出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。
(1)界定概念的用语:所谓……指的是……
如,所谓公序良序指的是公共秩序,善良风俗。所谓法的安定性指的是法的安全与稳定。
(2)提出理论的用语:关于……的普遍原理/原则是……
如,关于法律对自由的限制的正当性的证明的原则有:伤害原则、冒犯原则、家长主义原则等等。
 
第三步:分析论证观点。
笔者之所以支持/赞成/持有……,原因在于:
首先、……
其次、……
再次、……
复次、……
最后、……
有几条写几条,只有一条就直接在原因在于后面写。为了论证的有力,可以从正反面两个方面进行论述,反面论证句式一般用:如果不/没有……则会……
为了论述的清楚性,还可以用:换言之/换句话说/也就是说/质言之……对前面的意思进行重述。

第四步:总结陈词
综上所述/职是之故/因此/基于以上的分析,笔者认为……但是应当注意……
 
【注意】
1.为了表述的清晰,行文的总原则是:小段落,多层次。段落的内容应该均衡,每段三到五句话为宜。头大、腰粗、臀大都是大忌,看上去不美观。
2.一个常识性的但是被许多人忽视的问题是每段必须首行缩进两格。
3.每段究竟采用“总—分”结构,还是“分—总”结构,取决于对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判断,如果对自己的观点有十足的把握,采用“总—分”结构,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阅卷人快速发现采分点。反之,如果对自己的观点没有把握,就把自己的核心观点埋在末尾。
 
【例 1】2017 年简答题
材料一: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,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,如果司法不公、人心不服,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。……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,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,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。(摘自习近平:《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》)
 
材料二:新华社北京 2017 年 5 月 3 日电: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3 日上午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。习近平指出,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,有我们的体制机制,有我们的国情,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,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。
 
问题:
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,结合自己对中华法文化中“天理、国法、人情”的理解,谈谈在现实社会的司法、执法实践中,一些影响性裁判、处罚决定公布后,有的深获广大公众认同,取得良好社会效果,有的则与社会公众较普遍的认识有相当距离,甚至截然相反判断的原因和看法。
 
【参考答案】
材料揭示了司法应该具有定纷止争的功能和终局性的作用。而要实现定纷止争和终局性,要求司法必须是公正的,裁判的结果必须是合法而又合理的。“天理、国法、人情”中国古代司法三大渊源。中国古代之所以强调司法不能仅仅依据成文法,在于对成文法局限性的认知。成文法难免具有空白、僵硬性、不确定性、滞后性等局限性。如果严格依据国法即制定法来裁判案件,有可能会导致合法而不合理的情况出现。但是司法具有终局性,司法裁判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,不合理的判决就是不正义的判决,不合天理和人情的判决。所以,天理和人情在此时就发挥了弥补国法局限性的作用。